疫情既是危机,同时也是一次快速洗牌、重构生态、激发转型的过程。数字化对绝大多数博物馆来说就是一个转型的必要点。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统称“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症候群。2020 年 1 月 23 日,中国武汉市首个宣布疫区封锁隔离措施,这是公共卫生史上第一次对千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采取封锁措施。新冠肺炎随后迅速扩散至全球各地,逐渐变成一场全球性流行病的大爆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统计,截至 2021 年 10 月 14 日,全球有 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累计超过两亿新冠肺炎确诊,死亡人数高达486万名。新冠肺炎被认为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面临最严峻的人类危机。面对疫情,全球各国采取了严格的边境管制以及入境检疫措施, 包含实施全国性封锁防疫命令、陆海空交通全面停驶、禁止外国旅客入境、 返国居民须进行体检或提供入境前无感染证明等。各国实施封城锁国政策, 呼吁民众经常洗手、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非必要禁止出门活动等。为了降低群聚感染风险,企业要求员工居家办公,学校采取在家线上授课,以防止公司和学校成为防疫破口。受到疫情和疫情防控政策影响,全球的观光旅游和餐饮业,连带文艺活动被迫取消或延期。博物馆因为疫情被迫暂时关闭或甚至永久停业,以致博物馆工作人士大受影响,包括减薪或无薪假、裁员资遣、甚至解除约聘工作合约。
依据国际博物馆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在 2020年5月分别公布的两项研究报告指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约有8.5万座博物馆被迫暂时闭馆,占博物馆总数的90.9%。全球12.8%的博物馆,相当于每8座博物馆中将会有1座将永久倒闭。另外19.2%的博物馆无法确定未来是否能够维持生存。存活下来的博物馆中,将近 83%的博物馆被迫缩小计划规模,另外 20%的博物馆被迫减少员工人数。只有 7.3%的博物馆员工包含警卫、场地维护以及藏品管理人员等, 在封闭期间留在现场工作。
随后,虽然成功遏止疫情的扩大传播,自2020年5月份起,有些国家逐步解除封城和重新开放博物馆,但是博物馆收入大幅减少,已经对博物馆运营造成严重的影响。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的运营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目前,中国对国有博物馆的定义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博物馆为了开展业务活动,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大量的资金。为此,中国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是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自筹为辅。
博物馆的收入主要分为三种:国家预算拨款、博物馆自身组织的各项收入、社会资助。
- 国家预算拨款:目前政府对博物馆的财政拨款方式主要有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两种。政府对没有稳定的经常性业务收入或收入较少的博物馆实行全额拨款;对有一定数量的稳定的经常性业务收入,但还不足以解决经常性支出,需要财政补助的博物馆实行差额拨款。(所有的盈利上缴财政、基本支出由财政拨付。但是收支存在正相关,一般博物馆上缴的收入越多,来年可以从政府申请的预算总额也越大。日常运行经费,包括人员工资、建筑运转维护等。)
然而,政府即使是全额拨款给博物馆,其经费也主要用于博物馆日常运营,员工工资,正常的办公费用和另加少量按人员数核发的事业经费。这也说明,即使是政府全额拨款的博物馆,想要发展也必须开拓资金来源渠道,或者通过扩展业务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政府更多的针对项目的资金补贴。
-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对全国文化系统博物馆做有重点的经费补助,补助项目主要有 3 个方面:①、重点维修。②、重点征集。③、重点发掘。这 3 项补助都通过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化行政部门统一申请,专项拨给一些重点的文博建设工程,分别由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另行拨付巨资予以支持。
从2008年起,除遗址类、古建类博物馆外,中国全国宣传、文化、文物部门主管的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政府部分或全面出资,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至2019年,中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有4929家,占博物馆总数量的89.05%,全年接待观众10.22亿人次。
- 博物馆自身组织的各项收入:门票收入属于博物馆业务收入,它是大多数博物馆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以目前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状况来看,门票收入起着减轻财政负担的作用,政府明确规定国营博物馆的门票收入全部上缴财政,而博物馆开支另行由财政划拨,即文博界所称的收支两条线。对于私营博物馆,门票收入无需上缴财政,是绝大部分私营博物馆收入的最重要组成。
除门票收入外,博物馆通过其所拥有的资源向公众提供有偿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可以看作是博物馆利用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接受服务的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交换。有偿服务项目包括:专业辅导、文物复制、书画装裱、咨询、导游等。这也应属于博物馆业务性收入。目前博物馆开展的经营项目有:餐饮厅、特色礼品店、音像店等。博物馆针对内容开发的文创衍生品是近年大势的业务性收入,在这篇文章里也会详细介绍。
- 社会资助:博物馆的社会资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企业捐助、个人捐助、社会团体捐助。
- 企业捐助:企业作为专门从事经营活动的实体,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在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保持协调一致,通过对公益事业的赞助可以提高信誉度和知名度,提高自身竞争实力。通过对公益事业的赞助,可以赢得社会公众的赞誉及支持,改变企业的负面影响,塑造一个良好社会形象。从企业的实际捐赠情况看,可以是以资金形式直接捐赠也可以以投资兴办的形式进行。企业是有捐资的积极性的,关键在于博物馆如何吸引企业捐资。
- 个人捐助:相当数量的社会富裕阶层有资金实力支持博物馆这样的公益事业发展,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保护民族文化和文物的意义所在,他们也愿意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是我们应该积极争取的对象。尤其是我们的华侨同胞们,他们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也深知保护国家文物的重要,有很多港澳台的同胞们愿意出资捐助。此外,许多国外人士也乐于提供资助。个人资助情况来看,多数是港澳台同胞和国外人士的捐赠,国内个人捐赠多数以实物捐赠居多。然而,实物捐赠对博物馆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社会捐助不一定必须是以资金的形式,实物的捐助也会为博物馆发展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虽然可能不是直接形式,但这种效果却是长期的,所以在博物馆发展社会资金的时候,也要注重社会实物捐赠在博物馆发展资金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所带来的资金是隐形的。
- 社会团体捐助:向社会团体筹款是建立文物事业新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解决文博单位经费短缺的有效措施。目前,接受社会捐赠的多属于较知名的大博物馆或高校博物馆,一般的中小博物馆由于社会宣传不够或是由于社会关注不够,有很多连一次捐赠都没有遇到过。
博物馆数字化方面,2016年,由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媒介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目前博物馆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
以故宫博物院举例,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类博物馆,积极探索和互联网的结合,从数字故宫到故宫淘宝,再到故宫游戏、故宫社区…故宫博物院已搭建起以故宫官方网站为核心和主入口,由网站群、APP应用、多媒体数据资源等各种信息组成,线上、线下互通互联的聚合平台。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时间全国博物馆均闭馆抗击疫情,抗疫期间,全国博物馆系统推出了2000多个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
据统计,疫情期间,国家文物局先后推介了五批共250个网上展览,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在“云”上和观众见面。故宫博物院推出“全景故宫”“V故宫”“故宫名画记”多种“云游”方式,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纷纷上线重磅大展。
各大新媒体社交平台也纷纷瞄准博物馆,各出奇招。2月20日,抖音APP宣布联合国内九大博物馆进行“云游”,通过直播方式实现足不出户看展。快手APP联合大英博物馆推出中国直播夜,邀请了大英博物馆的金牌解说常吉,设计了不同于现场浏览路线的独家直播路线。这场大英博物馆在国内的首次直播,吸引了200万观众涌入直播间。
仅2月当月,多家线上展厅点击量在10万以上,“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十天内浏览总量达600万;故宫博物院将“雪中故宫”的IP延伸至线上,36万人次在“全景故宫”在线赏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数字展馆有28万以上人气……
文创产品方面,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明确博物馆可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并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这为博物馆发展文创产品提供了制度保障,将文创产品发展推入了“快车道”。
2017年2月,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2020年发展目标:打造5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建成1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基地,文化创意产品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文物单位和企业超过50家,其中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超过20家。
和公办博物馆相比,民营博物馆规模更小,资金来源单一,藏品主题相对简单,疫情只是将非国有博物馆平日里的困境进一步放大。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运用好互联网思维,将展览搬上“云端”,把输出展览升级为输出服务,充分开发经典藏品的IP价值,推出更受年轻人欢迎的文创产品,“弱小”的非国有博物馆同样能够安全度过疫情危机。
开封市博物馆
开封市博物馆(开封博物馆、开博)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新区,是一座集陈列展览、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开封市博物馆始建于1962年,其前身为开封市展览馆。2014年3月,开封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3月对外开放。开封市博物馆建筑总面积54286平方米,设有馆藏精品石刻展、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展、开封古代文明陈列、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四大展厅。展览主要分为专题展、开封历史(常设)展和临时展三种。截至2019年9月,开封市博物馆馆藏文物80000件。开封市博物馆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于201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开封市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类公益单位,博物馆的所有开销均由政府承担。疫情期间虽然经历了闭馆,但没有资金和人员压力。闭馆期间,博物馆工作人员仍有在线上组织面向公众的宣传和社教活动、在线上进行日常办公等。
开封博物馆受疫情的首轮爆发影响,自2020年1月24日起闭馆,于2020年3月24日恢复开放,闭馆期间暂停对外开放,同时取消馆内所有社教活动。从与开封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采访中得知,对于开封博物馆,他们重新开放后一两个月后,客流量就恢复到了疫情前水平,但因疫情防控措施,他们的每日接待观众限额至1800人,且不能提供人工讲解。
疫情爆发期间,开封博物馆将新馆的所有陈列展览都完成了线上虚拟展览。例如《玉礼中国——京豫陕晋冀五省市玉器精品展》、《开封古代历史文化展——新石器时代至隋唐五代时期》、《八朝华章 千载京华”——开封古代文明展》、《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展》等。市民观众通过PC客户端,即可在线“云游开博”。开封博物馆参与了3次微博联合中国文博的系列直播活动,推出《八朝华章 千载京华》主题云游博物馆。观众还可以通过开封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收听部分展品的语音导览。与此同时,开封市博物馆也积极参与到国家文物局和文博头条发起的线上文物知识普及互动活动,例如“以读攻毒”、“抗疫行动”、“文物系荆楚 祝福颂祖国”、“云游博物馆”、“文物知多少”等活动。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封博物馆还受到开封市教体局共青团市委的支持,推出了面向全市小学生的线上研学云课堂,线上播放量达到了三十余万。
开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以社会教育部为例,在疫情闭馆期间仍在线上办公,例如筹划线上的宣传和社教活动、优化导览讲解词等。
疫情封闭管理结束,重新开馆时,开封博物馆实行了非常严格的防疫措施,例如设置每日接待观众限额(每日最高参观人数上限为1800人,参观需要提前经过身份证实名预约,避免集中入馆),入馆前要求观众佩戴口罩、扫描并出示健康码和参观预约码、检测体温。开封博物馆取消了团体接待服务,设置单向参观动线、临时隔离点,配备足够的口罩、消毒液、酒精、手套、非接触式测温设备、废弃口罩回收专用箱(桶)等,并暂时关闭了无法保障消毒防疫要求的展厅或展区、观众互动设备与服务项目、人员集聚或密闭区域等。对内,开封博物馆通过在线培训等方式对开放部门一线人员的疫情防控的知识及制度进行了教育,要求全体一线工作人员统一佩戴口罩上岗,口罩每日更换,且工作服定期洗涤、消毒。馆内为观众提供的语音导览设备、轮椅、童车、雨伞、存包柜等物品,要求一客一消毒,观众咨询台每日至少消毒4次以上,展厅内公用设施、电梯、扶手、按键、电子触摸屏等设备每天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不少于4次,观众使用的卫生间保持通风,便池、洗手台、把手等部位每两小时消毒一次,地漏每天用消毒水冲洗。
开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根据官网分类,分为非遗项目系列、文具用品、高仿类艺术品、家居用品、服装饰品、电子类、刘岘版画系列、茶器、儿童用品共九类。据开封博物馆副馆长所称,开封博物馆的文创开发主要围绕着博物馆的内部特色制造原创产品,避免同质化,也在一直持续挖掘消费品和馆内展品结合的可能性。
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于金沙遗址原址上修建的专题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代化园林式博物馆、遗址类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其中,金沙遗址于2001年2月8日意外出土,不仅为世人解答了三星堆文明去向之谜,也为成都找到了城市历史的起源。如今,一脉相承的金沙与三星堆文明,被共同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金沙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近万件珍贵文物。其中,最受瞩目的太阳神鸟金饰,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和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的主体图案。2007年4月16日,在遗址原址修建上,以保护、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为己任,同时与世界文明展开对话、与成都共同生活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博物馆占地约30万平方米,由原状保存考古现场的遗迹馆、用于陈列精品文物的陈列馆(内设4D影院、金沙特色纪念品商店、品味金沙餐吧等)、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青少年教育体验区、文化艺术中心(含金沙剧场)和园林区(含鹿苑)组成。
金沙遗址博物馆属于国家二类公益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政策。因2020年疫情闭馆期间收入几乎为零,2021年的预算缩减了30%以上。然而,金沙遗址博物馆经历疫情后,更加重视起数字化产品的研发与提供,目前(2021年10月)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微博粉丝已达56万。
金沙遗址博物馆于2020年1月25日起全面闭馆,从3月17日起部分开放(缩减开放区域、缩短开放时间、实行限流),至3月31日起,恢复全面开放。闭馆期间游客量为零,原有展览计划延期,门票收入和文创销售收入几乎为零。
对金沙遗址博物馆来说,疫情最直观的经济影响体现在门票收入的直线下降,以及文创销售收入、讲解服务收入的相应减少。金沙遗址博物馆作为国家二类公益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政策,即本年度收入全额上缴财政,而运营经费来源于上年度收入总额+本年度财政补贴。因此,在疫情最为严重的2020年,金沙的运营费用其实没有减少,但因为2020年收入减少,导致2021年预算缩减了30%以上。金沙遗址博物馆同时也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因此支出项目包括常设场馆维护费用、临时展览策划与执行费用、物业与安保费用、人员工资、园区绿化维护费用、土遗址保护费用、文物修复与保护费用、数字化研发费用、宣传推广经费、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费用等。年度预算减少之后,金沙一方面减少了临时展览的数量、缩减文化活动规模,将某些场馆和园区维修项目延后,同时向政府申请各种专项资金补助,包括国家级和省市级别的公共服务专项资金、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等。
疫情后,日常运营政策没有明显变化,仍然维持门票原价,但实行实名制预约参观,且每日限量。唯一重大的运营政策改变发生于2021年春节期间。按照惯例,我馆每年于春节期间举办“金沙太阳节”。该活动定位为文化惠民活动,以往是实行半价优惠并提供包括年度重磅特展、演出活动、灯组展示、游园体验在内的丰富文化产品。但2021年,为限制游客人数,我馆在“金沙太阳节”期间维持票价不变,同时取消演出和游园体验,从而简化活动以降低成本。
对于金沙遗址博物馆来说,疫情带来的最大影响一是游客参观习惯的改变:疫情之后要求实名制预约参观,且每日限量,二是更加重视数字化产品的研发与提供。
金沙遗址博物馆自2007年开馆,当时已具备了一些现场数字化互动展示、网站等基础内容,2014年金沙遗址博物馆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开始了在业务管理、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公众服务等领域全方位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至2019年年底,博物馆通过统一的顶层设计搭建起智慧保护、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的智慧博物馆基本体系框架。文物保护方面,建立了全面的遗址和精品文物保护数据库,包含遗迹馆、76件精品文物的高精度三维数据,博物馆全域360°全景数据,2976件(套)馆藏文物的二维高清图像,遗址区高清航拍等数据的采集与加工工作。在公众服务方面,推出智慧融合服务体系。通过大众版、青少年版、学术版、英文版等多版本官方网站让不同的观众便捷地获取关于古蜀金沙的海量信息;智能售检票系统实现博物馆全网预约购票,疫情期间将测温、身份信息读取与检票集成,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让观众快速入馆;推出多元化的参观导览服务,开发了智慧金沙导览系统,“再现金沙”VR眼镜、“创意金沙”AR、知识驿站、“考古时空门”祭祀区虚拟漫游、“金沙祭祀”沉浸式体验等项目,打造集线上展览、虚拟导游、三维文物展示、视频与直播于一体的中英文云观展平台,深挖遗址和展品背后故事,为游客开启高品质的轻松“文化之旅”。疫情期间,博物馆主推线上数字化展览、直播和活动,整合以往的数字化资源和成果,对网站、线上展览、讲座等平台内容进行了更新。目前,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线上平台包括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金沙智慧导览app、在线金沙ARapp、“金沙遗址博物馆文创”淘宝店铺、哔哩哔哩等。
通过整合线上展览资源,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线上观展观众有明显增加,但这有赖于有计划的宣传推广,除了博物馆官方宣传以外,金沙遗址博物馆疫情期间与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官方媒体联合推出线上观展、直播活动,吸引了数百万观众的参与。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数字化技术传递了博物馆的“声音”和“形象”,让观众能够持续保持与博物馆的双向沟通与交流。
在疫情状态下,金沙遗址博物馆除了在官方网站推出精品文物高清图片展示外,还制作和上线10余个展览的360°全景展示,部分文物三维展示,推出中、英、日、韩、法、德、西等多语种导览,发布各类文物故事视频、讲座音频;策划执行了30余场形式多样的线上直播活动,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开设讲座和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向观众发布博物馆信息。金沙希望通过多种形式让观众了解博物馆的动态,在家也能享受到博物馆的贴心服务和文化熏陶,吸引他们在疫情之后走进博物馆。
对于博物馆数字化的难点,金沙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看法是,对于不同时期,不同供应商建设的软件系统、硬件设备的整合和维护难度比较大,更新升级难度更大;技术公司与博物馆对于智慧博物馆的理解不一样,很难达到技术与博物馆的完美融合;大部分信息化系统属于申请专项资金一次性建设,后续维护和升级资金无法保障;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由于博物馆各项条件的限制,不仅很难招聘到信息化专业人才,且近年来还有大量人才流失。
金沙遗址博物馆有授权淘宝店铺“金沙遗址博物馆文创“,线上共上架53件商品,分为饰品、摆件、创意文具和生活用品四类。依托独特神秘的金沙文物资源和绚烂厚重的古蜀文明,通过创意设计将出土及馆藏的金器、玉器、铜器和陶器等文物元素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的生产生活,研发出与大众息息相关集艺术性、实用性、文化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品,尤其是以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代表的馆藏精品 –“金沙太阳神鸟金饰”为图案设计研发出的饰品、礼品和商务会议产品等,因设计新颖、工艺精美和独有的历史文化气质而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金沙遗址博物馆设计研发的创意文化旅游产品先后多次获奖,有中国博物馆学会颁发的“2010年博物馆文化产品三等奖”和“2010年博物馆文化产品优秀奖”;2012年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咨询中心的颁发的“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推介活动”中获得铜奖,同时获得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颁发的“2011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2012年获由四川省旅游局和四川省旅游协会颁发的“2012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2013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2014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2015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2016年获得“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四川赛区金奖”;2018年获得第13届中国(义乌)文化交易会博物馆优秀文创产品奖; 2019年“双耳面具杯”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成都礼物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金奖等奖项;“呜噜噜”在2019“成都礼物”旅游商品大赛中,荣获最佳网络人气奖及银奖。2019年7月, “古蜀鱼鸟纹饰艺术反向伞”获得了2019四川省旅游商品大赛银奖等。
木星美术馆
深圳市木星美术馆(Jupiter Museum of Art) 是一家非盈利民营美术馆,由深圳市木雅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创办,致力于通过当代艺术、文化的公共平台建设,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美术馆。美术馆以国际化艺术展览、研究为基点,结合学术论坛、讲座、公教活动与收藏体系搭建,促进东西方当代艺术的交流与研究,倾力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观赏与了解艺术的平台。未来将以创造为目标、历史为使命、文化为积累,将木星建设成品牌美术馆。美术馆设有学术部、策展部、商务部、品牌部、现场管理部、行政部、财务部等部门。展馆总面积约5800多平方米,设3个主展厅,1个多功能厅,层高7.5米,地面载重每平米2.5 吨,带亲子互动区、阅览区和咖啡休闲区。
木星美术馆于2019年12月开馆,因疫情在2020年2月28日至2020年3月31日闭馆,闭关期间原有展览的展出时间顺延,受疫情影响,布展过程中展品运输也被延误,导致展览执行时间超出预期,美术馆合作机会也因此减少。重新开放后,参观量也仅允许恢复到原接待量的25%。疫情期间,由于门票收入缩减,美术馆面积由开馆时的一万余平方米一度缩减到五千余平方米。木星美术馆靠自有资金持续支出,其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虽展览规模及内容有较高影响力和专业度,但由于疫情,观展人数并未达预期。
木星美术馆自身定位准确,对市场趋势分析到位、及时。因此,在疫情期间,也通过一系列线上活动在2020年收获了大量年轻粉丝群体。后疫情时代,木星美术馆的发展策略更侧重于优化空间内容,及发掘受众群体。
木星美术馆目前的线上平台包括中英双语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微店文创商店、小红书、 哔哩哔哩、Facebook、Instagram等。2021年3月起,木星推出了线上艺术家及作品讲解、艺术讲座等,如“木星课堂”、“木星漫游系列”、“木星线上TALK“等。在疫情期间,美术馆团队也致力于线上展厅的开发和使用,以及在线下展品中添加科技与数字互动装置。2021年6月,木星将部分艺术家作品数字化,积极参与NFT和蚂蚁金链等数字艺术活动。
从木星美术馆馆长的采访可知:“我们美术馆主要的观展人群是年轻人,女性观众占比较高。我们有一段时间很好奇,为什么我们美术馆的观众群以年轻女性居多, 后来发现她们很多都是从大众点评网和小红书上知道木星美术馆,大家在这些社交平台上讨论我们的展览,展示自己在美术馆的美照。拍照打卡,这的确是让年轻人接近艺术最快的方式。对于深圳这样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做美术馆就得面对这个群体的需求,把握她们的潮流动向。终有一天, 她们会融入艺术的场域中。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那些喝奶茶打游戏的年轻人吸引过来,这可能对我们艺术从业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当然了,要做好这件事情也不容易,并不是依靠所谓的IP就能带动流量,今天的年轻人对内容的要求非常高,一个拥有高票房的展览,需要在内容和传播上都有非常专业的工作介入。无论是吸引年轻人,还是邀请布展工人回来看展,我都有自己的看法,走了很多弯路,我觉得美术馆不应该陷入某些圈子,更不应该只是为行业服务,既然是公共机构,就是公共艺术传播主体, 它还是要把重心放到观众上,去研究、引导观众。但这里所说的引导,不是“宣导”,而是找到一些有趣的切入点,让他们意识到美术馆是一个周末可以选择的地方,美术馆自身不应该去设置屏障。而做到有趣,也并不意味着“不专业”或“业余”。”
木星美术馆品牌部负责新媒体的工作人员称:“疫情期间,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有一位木星的忠实观众,提出想要给木星捐赠。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些观众在守护木星,陪伴木星。患难见真情,在这种艰难时刻我们也感到很暖心。”同时,这位工作人员也表示,木星美术馆愿意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对他们的帮助。
川西益园民俗博物馆
川西益园民俗博物馆位于成都市近郊“农科村”,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境内,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以展示川西民俗文物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民间历史博物馆,占地15亩。博物馆可划分为陈列展览区、藏品库房区、文物保护技术区、办公区和公众服务区。益园是由四川省收藏协会理事、四川省根雕奇石协会副会长,中国民间博物馆第一人,周永益先生在1993年建立。博物馆展厅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库房区面积约500平方米,文物保护技术区面积约300平方米,办公区面积约300平方米,公众服务区面积约2500平方米。馆内藏品有约三万件,名家珍品及大自然瑰宝甚多。馆内设有古家具、根雕、木器、瓷器、奇石、川西农耕文化、陶器、姓氏谱牒、古籍、红色收藏、书画等十一大展区。其中包括天然金丝楠千年根雕、董其昌书法、3700年殷商甲骨文、青铜器、唐三彩、历代瓷器等等。
益园民俗博物馆属于政府针对当地农业旅游计划的一部分,由政府全资,因此,暂时没有生存压力,在疫情期间也因为与外界接触较少,甚至没有进行长时间闭馆,仅在疫情最严重时闭馆过一小段时间,也因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因此博物馆未受到太大影响。因为政府的大力扶持,益园民俗博物馆没有进行数字化以应对闭馆危机的需求,仅有部分媒体在线上对博物馆进行过报道宣传,也没有开发文创产品。
观众视角
博物馆并非大多数人的必需品,因此,为了尽可能提高博物馆对大众的吸引力、让大众对博物馆多多消费,以拯救因经济原因无法生存的博物馆,需要了解当代观众对博物馆最看重的要素,以及观众会出于什么前提在博物馆进行消费。我采访了5名对博物馆的兴趣各有不同的志愿者,并会试着从他们的角度解读出一些对博物馆的生存建议。
-
志愿者信息
- 林楚滢
林楚滢就读于曼荷莲学院大学二年级,未来专业方向之一是历史。对博物馆和汉服很感兴趣,会关注公众号和app等获取新展信息,博物馆是旅行必去目的地之一,会购买喜欢的展览主题的文创产品。最看重博物馆展览主题和语音导览等展品介绍。 - 杨思琦
杨思琦在美国读大四,平面设计和艺术史专业。自己的专业需求导致有博物馆的参观需求(了解历史、了解趋势、获得灵感),但在越来越多的接触博物馆后就产生了对博物馆本身的兴趣。每次博物馆参观后必去文创店,也会海淘文创产品,消费文创产品全凭兴趣。最看重展览的展品质量、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精美程度。 - W同学
W同学在加拿大某大学历史系大四。会因为课题研究需求去博物馆,但仅限在旅游和有研究需求时会去博物馆。看重文创产品的性价比,认为线上文创产品的性价比更高。最看重博物馆对历史的还原和呈现、对藏品的保护。 - 刘卓群
刘卓群是一名中文老师,专注跨文化的语言教学(先后在美国、西班牙、中国北京、上海、深圳教学),对文史哲方面感兴趣。刘老师非常喜欢博物馆,在全国各地都有游览经验,会关注博物馆新消息,博物馆是旅游必去目的地之一。在博物馆必定会消费,会留下纪念品、有实用价值的,但对有创意、能跟博物馆本身结合起来的文创产品也很有兴趣(沈阳故宫里可以边逛边吃的文创雪糕)。最看重博物馆的内容和内容呈现质量。 - Mandy
Mandy在深圳出生长大,大学跟研究生都是文科相关专业。受专业影响产生的博物馆参观兴趣,从2011年开始产生的博物馆参观习惯。会特地去旅游目的地的博物馆、会关注新展信息,会因为展品大幅更新而二次参观去过的博物馆。博物馆文创周边爱好者,关注设计美观度、性价比、实用性。如果有看中的周边会特地在网上搜索购买。最看重博物馆参观的整体体验如交互性、展品介绍详细程度、展品的数量和质量(体现的当地特色、展品本身珍贵程度)。
- 林楚滢
-
观众的体验
-
线上
- 根据对志愿者们的采访,他们都或多或少体验过博物馆的线上活动。例如博物馆的线上档案馆、线上直播介绍展品、线上展览等,或是通过博物馆的线上宣传、线上文创产品销售平台体验过博物馆数字化成果。对于线上体验,志愿者们的看法不一。有志愿者认为,线上博物馆弥补了他们时间或空间上无法亲自体验博物馆的缺憾,对于只是出于研究目的而需要博物馆的人群更是有利无害。然而,也有志愿者认为,线上博物馆始终无法像线下亲自游览一样,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展品、有身处博物馆的氛围。然而,不论是否接受博物馆“云展”,志愿者们都表示有接触过博物馆的线上宣传,并通过博物馆的线上宣传来确定自己对某一博物馆的兴趣。对于“博物馆爱好者”的志愿者们来说,他们甚至会常常关注线上的各类平台,追踪新展信息,为特定新展制定游览计划。此外,对于超过半数的志愿者来说,博物馆的数字化方便了他们消费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甚至是倾向于在线上专门购买特定的文创产品。
-
线下
- 超过半数的志愿者们都认为当地博物馆是他们的旅行必去目的地,但由于日常生活中旅行频率的限制,他们的线下游览频率基本不超过一年六次。但对于博物馆的线下体验,每个志愿者的侧重点都不同,消费习惯也不尽相同。唯一共同点是,志愿者们都认为博物馆展品的质量决定了他们的前往意愿。对于一些志愿者来说,博物馆如何展示他们的展品也决定了他们心中对博物馆的评价。例如,观众跟展品的交互体验、展品的介绍详尽程度(如展签、语音导览、人工导览等)、展品的保存质量等。对于志愿者们来说,他们的线下体验一定程度上也会直接影响他们是否会购买文创产品。如果他们的体验足够好,他们就会有更大兴趣在文创商店购买他们喜爱主题的文创产品,或是为了性价比而在线上购买。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文创产品本身既体现出博物馆自身特色,又能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例如有志愿者提到,沈阳故宫有自己的文创雪糕,在夏季的高温下既能让在室外游览的观众体验更好,也在口味和造型上结合了城市和展品的特色,提高人们拍照打卡上传社交媒体、为博物馆宣传的欲望。然而,如果线下体验实在不够打动人心,他们的购买欲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
-
观众最看重的要素
- 总结来说,志愿者们对博物馆最重视的是博物馆的内容和内容呈现质量。博物馆除了藏品的保护、收容作用,对公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教育作用。所有志愿者都表示,博物馆的展品呈现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付出时间、金钱和精力游览,而且,他们都表示,博物馆的社会义务之一就是将展品以更好的形式介绍给大众。如何更好地呈现展品、让大众能够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是所有博物馆都需要挖掘和坚持的事情。超过半数的志愿者们表示,如果博物馆可以保证内容呈现质量,那么,线上博物馆也可以是他们的一个常规选项,甚至乐意在无法线下体验的情况下为之付费。
-
对博物馆的消费
- 我在采访中预设的疫情中博物馆消费有两种情况:一是为线上博物馆体验付费,二是在线上购买博物馆文创产品。
- 对于为线上体验付费,志愿者们表示,如果是内容呈现质量优秀的情况下,他们会愿意支付线下票价的70%-100%。但如果是交互性、介绍详尽程度一般,或展品质量和数量不合格的情况,他们可能只愿意支付线下票20%的价格。但无论如何,志愿者们都认为,对于疫情这样的极端情况,如果是需要经济援助的博物馆,他们会乐意出于保护优秀博物馆内容的目的,为博物馆的线上内容付费,只是需要博物馆大方说出自己的困境和需求。
- 对于线上购买博物馆文创产品,所有志愿者都有过线上的购买兴趣或体验。基本上,对于所有的志愿者,他们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消费,都是基于文创作品对展品主题的呈现、他们个人对该主题的兴趣、产品设计的用心程度、实用性和美观度。对于海外博物馆的线上文创产品销售,有半数志愿者表示在中国大陆的购物平台关注或购买过大英博物馆一类入驻国内平台的、有代购的博物馆的文创周边,也有一位志愿者有过为了海外博物馆的文创周边而特意跨境购物的体验。也有志愿者表示消费过博物馆和其它领域的跨界联名周边,如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汉服厂家的联名等。
总结
为了应对反复爆发的疫情和全球化发展趋势,数字化几乎成了所有产业必要的。对于博物馆来说,线上宣传、展览、收入将会是未来发展的必要项。数字化发展不应该被限制在本国、本地区,各国博物馆之间可以联合起来、互相帮助,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打造线上的整合平台。
开封博物馆的副馆长表示,博物馆的数字化对博物馆来说,对内对外的好处都很多。
对内,数字化便于博物馆归档藏品,对博物馆藏品进行“实名认证”。这有利于博物馆藏品在各馆间的流通展览。对藏品的扫描、建模归档不仅可以更详细的记录藏品的细节,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人员在线上跨地区进行科研项目,方便社教人员在线上进行科普讲解,也可以便于在线上建设让用户体验更好的线上博物馆,在线下直接利用藏品扫描得到的模型制作相关的文创衍生产品。博物馆的数字化甚至可以帮助扩大博物馆受众,在线上为观众规划导览路线,记录观众的导览路径,利用大数据为观众个性化推荐他们感兴趣的展览、展品。或者利用AR、VR技术,将展品的观看体验进一步升级。例如开封博物馆的数字化动态清明上河图。或者帮助跨地区、跨国博物馆更好的沟通交流,在线上进行多馆联展等等。
疫情已经确实加快了各家博物馆数字化脚步的提速。
疫情之下,各个博物馆大范围推出“云看展”,尽管是应急之举,也为未来博物馆的形态提供了更多合理想象。2020年,敦煌研究院推出了一场沉浸式展览——“大盛敦煌艺术大展”,观者跳出“浏览式”的观展方式,成为展览的参与者甚至主角。在赵声良看来,这种基于体验的数字艺术,将会是未来展览的重要方式。新技术从“形”这个层面拓宽了博物馆的展示边界,使得拥抱了云计算、AI、VR等新技术的博物馆从线下走到了线上;另一方面,新技术以影视、音乐、游戏、动漫、文学甚至表情包等新形态诠释博物馆这一“IP宝藏”,影响当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所有的这些变化都需要用产品思维、产品能力来实现。
与此同时,淘宝上线的各大博物馆文创“云售卖”也让人看到博物馆利用线上拓展的新生存空间。数据显示,国家博物馆的文创带货最高一个月销售记录是277件。尽管还不能算热销,但博物馆线上带货,撬动了业内人士对博物馆“非门票经济”的联想。目前,仅在淘宝天猫平台,就已有包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敦煌博物馆等20多家博物馆的官方旗舰店,累计拥有超千万粉丝,其中一半以上是90后。
在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看来,通过线上产品的尝试,对博物馆界如何讲好故事、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融入时代发展都有所启发,
促使博物馆更大步伐地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借助5G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传输,线上线下融通、输出更多精品内容。
关于博物馆未来可以扩展的领域,江苏ESPOIR画廊艺术总监、策展人阮小懿也表示,
“首先,我们加大了与同行之间的合作,采取几家机构联合合作的办展模式,发挥更大合力,同行携手共度难关。” 回忆起这几个月的经历,阮小懿说,自己一方面加大线上艺术导览之外,另一方面也开始做一些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比如版画、笔记本、包包等类型,希望扩大艺术消费群体的边界,通过普通大众乐于接受的价格,培养市场对于艺术家的更多了解与兴趣。”
除了博物馆之间的链接、博物馆自身的优化,艺术家、策展人、画廊、美术馆、博物馆、观众,这是一个文博产业的生态链,链条的最前端是艺术家。疫情后的艺术在短暂“喘息”之后继续奔跑,鼓励艺术家的创作和坚持也显得尤其重要。
南京青年策展人辛心欣称,疫情后,美术展览呈现“反弹”之势,
“前段时间减少聚集,艺术家没有了应酬,能够沉下心来作画,作品产量很高。“疫情在不知不觉间重塑着艺术生态,年轻作者三五千元一幅的作品,物美价廉,很受市场欢迎。“通过这个阶段的市场洗牌,以往那些靠炒作而价格虚高或者应酬型的作品,纷纷被淘汰,艺术市场触底重建,年轻艺术家开始稳稳走入主场,各项展览需求很旺盛。”
南方日报在一次调研中发现,接触过线上展览的观众更有意愿到馆内参观,好比现在大家旅游前都会先做攻略,云技术可以给展览提供更立体化的传播。“前期提起观众的兴趣,后期还能继续延伸推广,新技术在这两个环节恰好发挥效用。”
展览没有给我们带来收入,但是带来了更为长远的收益。
木木美术馆公关总监陈璐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博物馆微信和微博的总体浏览量达到百万级,为木木美术馆带来了近万名粉丝。不少网友在公众号里留言,疫情之后,要去现场看看展览。陈璐坦言,如何将线上博物馆的关注度转换为线下收益,考验的是博物馆的创新运作模式。“我们需要支付艺术家和员工的酬劳,美术馆的投入和产出差距会不断拉大,需要有一定良好的商业运作来维持平衡,但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是合理并有效的,我们还在摸索之中。”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魏峻分析,一些线上展是前期做好的存量,虽然数量很大,但是总体内容开发的深度不够,没有对展品内容、展览主题、包括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行长期的研究和积累,找准开发的方向,观众的满意度必然大打折扣。
“线上展览根本不同于线下游览,与其说靠的是技术,不如说靠的是产品思维。”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总经理、“云游敦煌”产品负责人李航发现,与线下观展相比,线上的用户时长和入口都非常有限,必须有一种有价值的产品创新体验,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展品线上化展示。他建议,未来线上博物馆采用新技术,要看用户的哪些游览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产品体验还需要哪些提升,让技术服务于产品本身。
做云博物馆这款产品,如何提高互动性是一个关键命题,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题材,最终用户量可能有着云泥之别。
近年来,国家鼓励国有机构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实现部分业务领域的专业化运营,民营机构则具有市场化运营的天然优势。双方可充分交流活动策划、文创开发等经验,合作开展社会教育、文旅融合等活动。此外,可通过联合办展等方式,提高民营机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填补国有机构收藏品类、收藏主题的空白,让文化机构的展示、宣传和教育体系更加充实、丰富。打破管理体制壁垒,支持两者合作建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目前,部分国有博物馆、美术馆客观上存在原址扩建或新建分馆的需求,而部分民营博物馆、美术馆也有增加展示、教育等空间的诉求。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双方可在互惠互利、确保公益的前提下,采取联合建馆、合作办馆等方式,打造联营主体的博物馆、美术馆。在建设过程中,允许部分非公有制资本的创新参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双向流动,在合作中探索创新模式,实现共同发展。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也表示,要加强国际间博物馆领域的经验分享与交流合作,
过去我们的展览,主要展示了我们艺术的价值、科学的价值、历史的价值,今后我们更多要体现出人类的共同价值。
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增进国际合作方面提出,实施世界文明展示工程,通过长期借展、互换展览、多地巡展等方式,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
结合对4家博物馆和5位志愿者的采访,对于仍在疫情中受苦受难的博物馆,重要的是让人们了解博物馆的困境,利用自身已有的、政府的、其他博物馆的资源去尽快数字化、开发文创产品、扩展博物馆涉及的面,与其他博物馆、社会组织合作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共享所得。对于已经在线下开放的博物馆,最要紧的是做好线下的疫情防控,为观众提供令人放心的游览环境。文化、历史与美是人类理应共有的珍贵财产,博物馆之间的相互协作将是疫情下理所应当的趋势。由于疫情,人类的地理隔阂被扩大,人与人在线下的交流减少,但这正是各行各业在线上打破边界的时机。利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建立更多博物馆与博物馆、博物馆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国际合作,会是博物馆在疫情下的出路。我相信,中国作为已经让博物馆在疫情中逆流而上、且表示出了博物馆国际合作兴趣的国家,会乐意接受海外博物馆的宣传和各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或许,正在面临危机的博物馆可以将目光投向中国,在国际间发掘出更多疫情中相互支持的方式。
受访人的话
在采访中,我也收集了一些受访人在疫情中的深刻记忆和他们希望对这个项目说的一些话。
开封博物馆 彭聪、郑海涛:“疫情结束后,我们第一天开馆那天早上,我们的几个领导没有任何约定或通知,但大家都自发的聚在了门口。当时来的第一位观众,他要量体温、出示健康码、戴好口罩以后再去取票。这一系列流程是我们之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但因为终于开馆了,所以我们大家心里都还是挺激动的。虽然没有冲上去对这位游客说什么话,但大家都对他点了点头表示欢迎。”
刘卓群:“疫情相对平复一点后,回到曾经很熟悉的博物馆会有一种愉悦感。我曾经在长沙的湖南省博物馆,看到了阿富汗特展中间的一个金步摇王冠,它是海外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的联合展览里展出的。我那时候就感觉,它跟我们中国传统宫廷里女性头上的装饰很像,但当时也没有仔细研究。直到前不久我去了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那里介绍了我国游牧民族时期的王冠制造工艺,这种工艺当时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到了中亚、非洲国家,向东传到了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在辽宁省博物馆介绍这个时,就提到了阿富汗的一个王冠,用的就是一模一样的步摇工艺制作的。说的就是我曾经在阿富汗联展里看到的那个金步摇王冠。我那时突然意识到,几百年前我们陆地上的一种交通上的联系,把几百年后的两个国家间的博物馆连接了起来。”
“对于博物馆,如果它们真的处于困境中,它们真的可以想办法非常真诚而直接地说出自己的困境、提出切实可行的让大众帮助的方式。对于真的喜欢它们、对它们有热情、又有能力的人,这也许真的是一个可以实现它们由死到生的转变的机遇。对于大众,博物馆真的是很好的让每个人自己的生活更加有品质和质感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去博物馆,对博物馆的热情不应该因为疫情而熄灭。就算是不喜欢博物馆的人,也可以试着去接纳、去了解它,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潜在的博物馆爱好者呢。”
林楚滢:“疫情后我去了浙江省博物馆,它的新馆建在运河边上,我的父母对博物馆不感兴趣,我就起了个早床,自己跟着导航骑着车去了。那时候已经是十月了,早上十点多的时候,我就站在河边,旁边就是博物馆的建筑物。看着那个画面,那时就是有一种,时间的流逝感。那种感觉真的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就,那一瞬间你会有很多感受,很难一个个拎出来说……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感情在里面。这种感受挺震撼。”
“对于我这样的一个普通人来说,我可能并不能对博物馆做什么,比如捐钱去维护,因为我没有这样的财力和物力去这么做。但我还是希望这些博物馆能够尽可能的挺过这一阵。然后,对于项目的观众,希望大家多支持,多去博物馆。我最担心的就是博物馆倒闭、博物馆内的展品得不到妥善的保存,因为文物和展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很宝贵的。”
杨思琦:“前段时间我去了贵州省博物馆,其实贵州省博物馆更多的是展现贵州省的民族多元性,包括它的海洋化石一类,没有很多历史导向的东西。它不像全国知名的其它博物馆,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那样有很多资源,在VR或拍纪录片上的投入成本也一定会比全国知名的博物馆高。但它即使是在疫情的时候还是很坚定的在做这类文化传承,在做它地域性的艺术的传承,我觉得非常感动。”
“我想对观众说,多去博物馆看看吧,博物馆没有你们想象中的那么无聊。然后我也想对博物馆的馆长说,加油,要坚持把这个博物馆办下去,因为喜欢博物馆的人比你们想象中的还要多。”
W同学:“物质文化遗产是无价的。”
[国家文物局:让中国博物馆进一步成为世界博物馆的焦点-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21-05/25/c_1127490567.htm)
[许荣茂:推动国有与民营博物馆、美术馆合作新局面-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enterprise/2020-06/02/c_1126063601.htm)
[疫情下民营艺术机构生存调查:越过山丘,生长正当时|美术馆|博物馆|画廊|艺术家|油画_网易订阅](https://www.163.com/dy/article/FI6FRIGR0514TTJI.html)
[疫情催生博物馆“直播热” 撬动博物馆“IP宝藏”-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2020-03/21/c_1125745730.htm)
[欧美博物馆“门可罗雀”,中国博物馆预订量却已超疫前 – 环球旅讯(TravelDaily)](https://www.traveldaily.cn/article/146024)
[2021年上半年文博游大数据:哪些人最爱逛博物……-荆棘丛生网](http://www.killop.net/news/781115344.html)
[疫情下博物館的危機與轉機Crisis and Opportunities: Museums during COVID-19[蔡翁美慧(Mei-Hui Tsai Ueng)]
[Art-Ba-Ba 中国当代艺术社区](http://www.art-ba-ba.com/main/main.art?threadId=197291&forumId=8)
[卢晓莹. 中国国有博物馆资金来源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07.]